WFU

網路心理

2017年3月2日 星期四

我們是領先全球的研究團隊嗎? — 台灣生物精神醫學會「保羅楊森論文獎」得獎感言

本研究用來判斷成癮的程式 「KnowAddiction」測試版App可在 Google Play下載 (目前僅在 Android 作業系統下使用)


研究摘要


本篇得獎論文「時間扭曲感與智慧型手機成癮:以手機程式(App)判斷手機成癮」,利用我們自行開發的App記錄滑手機時間,比自覺時間多5成;而且手機使用時間越長,低估實際使用的程度越大。這可以解釋許多人都有的生活經驗:開車等紅燈時滑手機,因為自覺使用時間被低估的「時間扭曲感」,使我們在紅燈轉為綠燈時仍無法察覺,而被後方車輛按喇叭催促。 

由於對自覺手機使用時間的不準確性,用App來判斷「手機成癮」便成為理所當然,但極具挑戰的方式。我們發現App紀錄的手機使用頻率、一個月內頻率增加的趨勢都可以預測醫師臨床判斷的「手機成癮」。而「使用頻率」比「使用總時數」和「手機成癮」的關聯性更強。這有別於「大量的時間」上網、飲酒;「頻繁、短暫」地用手機更會影響作息,並降低學習與工作效率,「手機成癮」是種較獨特的成癮行為。 


研究心得


在我們第一篇「以手機程式(App)判斷智慧型手機成癮」論文被《精神醫學研究期刊》(Journal of Psychiatric Research)接受後,我們立即收到德國烏爾姆大學 Christian Montag 教授的來信希望能先睹為快。考量當時這篇論文的內容含有多項在各國申請的專利,直到兩個月後論文正式發表時,才將本文寄給Montag教授。不久Montag教授再次來信邀請我們為他將在2017年初再版的網路成癮教科書,撰寫「智慧型手機成癮」的章節。並表示這版的書名「網路成癮」最後會加上「包含智慧型手機成癮」,足見手機成癮已是當今成癮科學界最重要的議題之一。 

論文發表四個月後,我看到Montag教授也發表一篇同樣是用他們所開發的App判斷成癮的學術論文。仔細研讀後,我認為我們的方法在創新與嚴謹性都遠勝Montag教授的論文,刊登在《精神醫學研究期刊》可謂實至名歸。當時蘋果日報也正以「國內醫界開發全球首款精算時間App」專文報導我們的研究成果。我更有自信地認為這項研究成果,確實可稱得上是領先全球的「台灣之光」。然而,在感到自豪的同時,我深深地感受到遠在地球另一端,一位素昧平生的大師級學者,因為欣賞我們的研究,帶來的敬意與純真的友誼;也對這位學術上競爭對手的胸襟所折服。 

這篇論文的緣分讓我領會到:在手機與網路加速全球化的年代,成為「台灣之光」的觀念早已落伍;「世界領先團隊」不再是學術成果的領先,而是具備「競爭式合作」的領先思維 — 創造更多的「競合」模式的開闊胸襟,與全世界的研究夥伴們接軌交流,一起享受求知道路上無國界的純真友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