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網路心理

2018年11月6日 星期二

如何籌辦「精神科醫師的非典型職涯」工作坊?


大約半年前,江芝林學長在一次見面閒聊時,半開玩笑地說「我們應該算是醫院、診所之外,不可忽視的第三勢力!」離開咖啡店後,我越想越覺得學長說得有道理,當天我們通了幾次電話,就一起決定要向台灣精神醫學界,介紹醫院和診所之外,產、官、學界裡,精神科醫師的更多可能。


隨後,台灣第一位到藥廠服務的陳純誠教授接受我們的邀請,還提出了很多對這場工作坊的構想,我頓時意識到這是個非常難得的機緣。因為即使我在輝瑞藥廠服務三年來,與陳教授只有過一面之緣。陳教授當時位居輝瑞全球總部的高位,而我僅是台灣的醫學顧問。而陳教授在十幾年前到業界服務前,已是成大精神醫學部主任。在我心目中,陳教授不僅是醫界大老,更是業界的傳奇。林喬祥醫師是我到業界前提點我甚多,非常熱心的前輩;李毅達醫師,則是久仰大名但足跡遍布四海,緣鏗一面的資深指標人物。


這樣的黃金陣容,其實足以組成一個掌管跨國藥廠在亞太區醫學事務的團隊。我深知這絕對是一場「身價」最昂貴、含金量最高的講師群。更何況以幾位前輩醫師們在業界的崇高地位。內行人大概知道要聽他們經驗分享,恐怕不是付多少諮詢費的問題;而是能不能有機會,在台灣能不能聽得到。但我們還是決定90分鐘的工作坊,應該留給最多屬於聽眾們的時間。因此我們事前用Google問卷調查、收集有興趣聽眾的問題;完全以聽眾為主體,來設計這場工作坊。

每位講者只用5分鐘介紹自己的職涯,而五位集合跨界身份的醫師,經歷包括:跨國藥廠頂尖主管、生技公司創辦人、新藥查驗登記審查員、國家級學術機構研究員、醫院主任、主治醫師、醫學院教師,這是一段高難度的引子。我們確實也留下一個小時左右的時間,回答聽眾們的問題。


考量職涯選擇的敏感性,我們也採用線上即時提問系統sli.do讓大家能夠兼顧隱私的方式,在現場與我們一起暢所欲言。我們則以按讚數的多寡,代表現場聽眾們感興趣的程度為優先順序,所有講者輪番上陣全數回應。我也相信這樣創新形式的工作坊,在精神醫學年會的所有活動中,樹立新的標竿。


一位精神科醫師的回饋寫到:

「雖然不一定會踏上相同職涯,但這些眼界已讓我受益,業界的經驗也提供我以不同角度看待原本的醫院及臨床工作。」


我想,這就是我們的初衷。非典型職涯的經驗分享,本就不是要挖角或是介紹新的工作選擇。而是希望讓同為精神科醫師的朋友們,認識這個時有所聞,卻又非常陌生的跨界選擇。

期盼明年還有機會再舉辦這個特別的工作坊;更希望有興趣的朋友們,能留言告訴我們對這次工作坊的回饋與鼓勵,以及對我們未來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