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網路心理

2021年7月31日 星期六

營養精神醫學與輔助替代療法

 

關於精神疾病的「營養補充」與「輔助替代療法」已有非常多嚴謹的研究證實其療效。《會談地圖》特別將這些預防保健治療方式專章整理,與「精神藥物學」並列。這份圖表精要地整理本書與最頂尖醫學期刊的結論;適合臨床工作者與一般大眾了解。


營養對優化大腦健康是必要的嗎?

營養在大腦健康的重要性已獲確認。實證營養補充策略,被視為改善精神健康有效、且具有成本效益的作法。

世界營養精神醫學研究的重要團隊包括:美國哈佛醫學院精神科暨麻州總醫院精神醫學部、國際營養精神醫學研究學會 (ISNPR)、台灣營養精神醫學研究學會 (TSNPR)等。

哪些營養療法是可信的?

《美國精神醫學期刊》在 2016 年刊出〈憂鬱症的輔助營養療法:系統性回顧與統合分析〉,針對輔助營養療法的大量研究結果進行統合分析,發現特定營養補充療法的療效。這篇論文內容已被列為美國醫師的醫學知識核心能力,是所有醫師不可不知的常識。

哪些輔助替代療法是可信的?

根據加拿大情緒與焦慮治療協會 (CANMAT) 2016 年最新文獻回顧,歸納數種具有實證療效的物理性輔助療法。



比起台灣,歐美民眾擁有更多抗憂鬱的策略,包含著名的抗憂鬱藥草——「聖約翰草」(St. John’s wort),別名「貫葉連翹」、「金絲桃草」。

考科藍統合分析指出「聖約翰草」療效明顯優於安慰劑,和其他抗憂鬱劑類似,但副作用明顯較少。然而,若同時服用其他藥物,將降低其他藥物濃度,不可不慎!

特別是併用其他抗憂鬱劑,可能出現「血清素症候群」:因血清素活動異常升高,產生意識障礙、肌肉痙攣、反射過強、眼球震顫、心跳加速、高血壓、嘔吐、腹瀉等,嚴重可導致死亡。


憂鬱症的產生,和免疫系統有關係嗎?

根據《美國精神醫學期刊》最新回顧文章,證實憂鬱症與免疫系統過度發炎之間,存在緊密的交互作用。目前已有多種抗發炎的藥物與非藥物治療策略,可以提升抗憂鬱效果。


腸道共生菌的存在,和大腦健康有關係嗎?

「共生菌─腸─腦軸」(Microbiota-gut-brain axis)指的是,好的人類腸道共生菌可藉由其代謝產物(短鏈脂肪酸、血清素等神經傳導物質)、調節色胺酸代謝酵素、影響腸道與迷走神經回饋訊號、調控腸道免疫系統以改善過度發炎、提升海馬迴神經傳導物質GABA基因表現、增加腦源神經滋養因子(BDNF),而能產生抗憂鬱與抗焦慮效果。


更多內容請參照《會談地圖》第四章第六節《營養精神醫學與輔助替代療法》與張立人醫師的《大腦營養學全書》。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45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