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8年3月14日 星期三

為什麼不要用立體圖表?圖表的學術精神與商務素養


《精神科醫師的企業筆記》 作者:林煜軒 


今天在國家衛生研究院「年度優秀研究助理」預評時,一位報告者的「立體直條圖」讓我想起了一段業界的經歷告訴我:圖表不只代表簡報技巧,有些圖表其實還蘊含著業界或學界的潛規則與禁忌。 
用立體直條圖呈現今年業績成長80億 


為什麼不要用「立體直條圖」? 


我在外商公司的一次亞太區業務檢討(business review)會議時,某位國外的經理指著螢幕上的「立體直條圖」,說明他的產品策略,如何讓今年的業績氣勢如虹,比去年同期成長了80億。 

這時台下的主管馬上帶點幽默地指正他:「你的產品策略很厲害,但是你的圖更高明。明年你就算用同樣這張立體圖,業績還可以更好喔!」


2018年2月1日 星期四

旅行青蛙的遊戲心理學

手機遊戲「旅行青蛙」,圖片取自App Store。


「旅行青蛙」是一款手機遊戲,玩法非常簡單,但卻是最近最紅的遊戲。玩家只要定時收割三葉草、買食材、裝備和幸運道具給青蛙,幫蛙準備出門的背包,青蛙會不定時出門,旅途中還會寄明信片回來,返家時也會帶上伴手禮。

養蛙遊戲是新的人機互動體驗。現代人處在資訊爆量世代,需要偶爾放空,這款遊戲設計很簡單,有「減法人生」的概念,希望簡單、單純,回歸自然,產品的設計也許就可從簡單的人性出發,不用一味追求酷炫和繁複。


媒體採訪

中央社
旅行青蛙為何不回家 爆紅遊戲藏心理學秘密

TVBS News
旅蛙控制度低卻爆紅 凸顯對簡單生活渴望


2017年12月1日 星期五

《探索大腦的會談地圖》作者序



《探索大腦的會談地圖:提升精神醫學核心能力》(以下簡稱《會談地圖》)是我在第一年住院醫師時,卸任總醫師的好友立人學長獨門傳授給我的專科考試筆記。在我住院醫師生涯中的每天晨會、乃至國內外的學術研討會,我都帶著這本《會談地圖》,隨時把臨床心得與師長教導、以及所有的新知一點一滴地補充改寫。考過專科醫師、卸任台大總醫師時,我把所有的精神醫學書籍全數送給學弟妹,只留下這本《會談地圖》。一方面當時決定暫別臨床轉戰業界服務,另一方面我已胸有成竹,自己所學的菁華,全數都牢刻在《會談地圖》裡。


2017年7月5日 星期三

離職守則裡的職場智慧


《精神科醫師的企業筆記》 文/林煜軒



Ben Shahn 1930年的畫作《待業中》(Unemployment)


「作為戰鬥團隊的業務處怎麼可以這樣!兩個秘書同時請超過一年的育嬰假就算了,那幾個業績超爛的經理,年度企劃一個字都沒寫就跳槽走人。老闆只想當濫好人,每次高層會議都報喜不報憂,聽說公司還對離職潮視而不見,打算遇缺不補。」

Alice氣憤地放下狠話:「這種爛公司,我竟然待了12年,這次真的不幹了!」

在這高度競爭時代,離職不只是職場新鮮人的苦惱,也是中高階主管們經常要面對的家常便飯。企業界的離職潛規則中,蘊含了許多職場智慧的結晶。仔細想想以下三條最重要的離職守則,都有助於在現在或是未來的工作中,找到更好的自己。


2017年5月27日 星期六

19歲棋王柯潔,足以代表人類棋力的最高水平嗎?


《人機大戰觀戰記(3)》,文/林煜軒|台大醫院精神部主治醫師,網路圍棋七段


圍棋人機大戰落幕,棋王柯潔三戰全負、而昨日的五大頂尖高手對陣AlphaGo同樣以失敗告終。許多人難免疑惑:19歲的棋王柯潔,足以代表人類棋力的最高水平對戰人工智慧嗎?

這個答案在圍棋界是毫無疑問的:1997年出生的柯洁,10歲定段成為職業棋士;2015年17歲獲得首座世界冠軍,至今獲得四座世界冠軍,近三年的戰績等級分也穩居世界第一。然而職業棋士的年齡與表現,值得科學界等不同領域深思。


2017年5月25日 星期四

難解之「劫」— 理性與感性的賽局試煉


《人機大戰觀戰記(2)》,文/林煜軒|台大醫院精神部主治醫師,網路圍棋七段


「這局的前一百手棋,是我們見過所有人類與最新版本AlphaGo下得最勢均力敵的一盤」DeepMind創辦人哈薩比斯(Demis Hassabis)在賽後記者會透露研發團隊看到電腦的勝率分析數據。

柯潔雖然在第155手速敗,但哈薩比斯在對局後立即在推特短評「非常精彩而且複雜難解的比賽!柯潔把AlphaGo逼到了極限。」研發團隊為何如此讚賞這局棋?在近乎完美的前一百手之後,形勢如何急轉直下,戛然中止?

這局棋的焦點,是由圍棋最複雜難解的「劫爭」牽動全局攻防的精密計算。

2017年5月24日 星期三

人工智慧稱霸後,「人腦」還可以從圍棋學到什麼?


《人機大戰觀戰記(1)》,文/林煜軒|台大醫院精神部主治醫師,網路圍棋七段


今年圍棋的「人機大戰」第一局,AlphaGo以圍棋規則的最小差距1/4子戰勝當今世界排名第一的天才職業棋士柯洁。在去年AlphaGo戰勝南韓棋王李世乭之前,身為一位棋齡二十年以上的業餘高段棋士,我非常自豪擁有兩項無法被電腦取代的專長:一是我的興趣—圍棋,二是我的職業—精神科醫師。

比起去年見證學習二十幾年的圍棋,被人工智慧征服帶來的震撼與失落。今年的人機大戰,我感到有幸圍棋相伴的這二十餘年,讓我更能領略圍棋本質的奧妙,以及人工智慧所達到的深度。這一系列的觀戰記,希望結合我的職業與興趣,介紹人工智慧稱霸後,人腦還可以從圍棋學到什麼。



2017年5月19日 星期五

小藥廠的研發傳奇:第一個核准治療「遲發性不自主運動」的新藥 valbenazine



文/林煜軒|台大醫院精神部主治醫師,曾任跨國藥廠醫藥學術顧問


治療「遲發性不自主運動」(tardive dyskinesia)的新藥 valbenazine,在 2017 年 4 月 11 日獲得美國食藥署(FDA)核准上市,從其 2016 年 8 月申請新藥查驗登記(New drug application)開始僅花了8個月的時間。而研發 valbenazine 的藥廠 Neurocrine Bioscience 是一家專門研發神經科學(neuroscience)與內分泌(endocrine)疾病藥物的小公司。這則當紅的小藥廠研發傳奇,可說是全世界的生技產業、學界、官方審查單位最熱門的話題。


《新英格蘭醫學期刊》專文報導之 Valbenazine 研究圖表。



2017年4月28日 星期五

臉書轉貼、評論自殺事件的「六不六要」


林煜軒/台大醫院精神部主治醫師

從昨天(2017年4月28日)的Google 搜尋趨勢中,「最新熱門搜尋字詞」的前幾名,都指向一起自殺事件。而臉書、Line群組也有湧入大量的轉貼與評論。我們應該重視這種令人擔心的現象。因為兩百多年前的歐洲,《少年維特的煩惱》這部小說,曾引起大規模的「自殺模仿效應」。而台灣近年來多起名人自殺與媒體過度渲染報導,也被證實同樣會造成模仿性自殺。因此專家們呼籲媒體應該遵守世界衛生組織(WHO)對自殺報導的「六不六要」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