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0年12月31日 星期四

醫師怎麼判斷手機成癮?


大學同學蘇醫師,在我最近分享一篇研究的留言,問了幾個判斷「手機成癮」的問題。雖然「手機成癮」還是個仍待研究的現象,但確實也有些研究可以回應「我滑手機是不是滑太久了?」的疑惑。以下把蘇醫師的問題略作文句上的修改,作為每個段落的小標題。在此佩服同學蘇醫師,可能是隨口問的問題卻都非常專業,還好每個問題,我大概都作過一些研究,可以詳細回答:

一天連續滑手機6小時,和分成12次每次0.5小時,哪個更能代表成癮?


滑手機的「次數」,比滑手機的「時間」還要跟容易造成生活的影響。我們曾比對過精神科醫師的判斷,和實際滑手機的情況 (Lin et al. 2015)發現比起「使用總時數」,基於「使用頻率」的參數和精神科醫師判斷手機成癮的關聯性更強。這與長時間打電腦線上遊戲、高劑量的飲酒或成癮性物質強調「累積總量」而非「頻率」的特性不同,顯示手機成癮是種較獨特的成癮行為。頻繁、短暫地使用手機更會影響生活常規,並降低學習與工作效率。


圖:同樣在1小時內使用手機10分鐘的兩種情境來說:第一種情境是不使用手機認真地工作50分鐘後使用手機休閒10分鐘,與第二種情境每工作5分鐘便使用手機1分鐘休閒的行為模式截然不同—後者頻繁的手機使用更容易分散注意力,無法專注在工作上,而影響到日常生活的常規。


手機滑多久才算久?


我們在五年前做的研究,曾比對由精神科醫師詢問大學生「你會不會覺得過去一個月,自己滑手機的時間太長了?」並且比對他們手機實際的使用的時間,發現所謂「滑太久」的切分點,大約是4.62小時(Lin et al. 2015)。

4.62小時算是滑太久這個數字,在五年後的今天可能會不一樣,因為手機和上網,已經逐漸成為我們的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粗略地看滑手機或上網時間太久,就像不仔細區分上網的目的和類型一樣,會有越來越多人網路成癮的錯覺(Pan et al. 2020)。


會不會自我感覺良好,自己覺得滑不久,但實際上滑很久?


滑手機時間越長的人,確實越容易有「自我感覺良好」的現象。在學理上稱為「時間扭曲效應」(time distortion)我們發現人們會不自覺地花越來越多的時間使用手機,可能是源自於低估手機使用時間有時間扭曲(time distortion)效應。我們對大學的研究指出:App記錄的滑手機時間,比受試者自陳報告所記錄的時間多了46%。其中,大學生自己認為的使用時間是平均每週20.1小時,然而手機的紀錄卻是每週29.4小時,並且手機使用時間越長,低估實際使用的程度越大。這種時間扭曲效應可以解釋許多人都有的生活經驗:開車等紅燈時滑手機,因為自覺使用時間被低估的「時間扭曲感」,使我們在紅燈轉為綠燈時仍無法察覺,而被後方車輛按喇叭催促。


覺得滑手機太久,產生挫折或愧疚感可能是成癮需要治療嗎?


自己感覺滑手機滑太久,感覺到浪費時間、挫折愧疚感的人,76.2%也會被醫師判斷為「手機成癮」(Lin et al.2016)。從統計分析的角度來說,這是一個準確度很高的指標;而從學理來看,會有這樣感受的人,同時包含了客觀事實(滑手機太久)和主觀的負面觀感(產生挫折、愧疚、浪費時間),已經具足很多條件因素了。所以自己覺得滑手機滑太久了,確實可能就是一個需要改變的重要的指標。


因為無法自我控制手機使用時機,不停拿起來檢查才是成癮嗎?


蘇醫師雖然不是精神科醫師,但他的問題其實就是精神醫學判斷成癮的標準答案了:「無法自我控制」就是精神科醫師判斷成癮的最核心症狀(Lin et al 2016, Lin et al. 2017a)。而且「不停拿起來檢查」經過多次驗證,發現都是最代表性的特徵(Lin et al. 2015; Lin et al. 2016, Lin et al. 2017b)。

「失去自制力」(impaired control)的心理狀態,我們也嘗試成功地從數位足跡的資料自動描繪出來。因為傳統對藥/酒癮這類物質成癮的評估標準,是建立在使用成癮性物質本身就是一種問題行為(problematic behavior)上。對酒癮患者的評估,酒癮的程度可能和每天飲酒量顯著相關,但是網路與手機已是現代生活的必需品,因此上網和使用手機不是問題行為,不能說上網的時間越長、越常滑手機,就是網路成癮或手機成癮。判斷手機成癮還是必須回到精神病理學對失控的評估。我們在量化手機成癮失控程度的研究中,將使用手機與不使用手機時間序列的關係改良成「使用手機自制力的參數」。其中一種指標為「自制力指標」(control index)(Lin et al. 2017a; Pan et al. 2019)。我們也證實了這類型的失控指標比起使用手機的時長或頻率,更能預測精神科醫師對手機成癮的判斷(Lin et al. 2017a)。


由德國心理學教授Christian Montag主編的網路成癮教科書,在2017年再版的時,把新的書名「網路成癮」 最後加上「包含智慧型手機成癮」;並由我擔任「智慧型手機成癮」的章節的編寫者。想了解更多專業完整的思路,可以參考看看這本教科書我寫的章節 Psychopathology of Everyday Life in the 21st Century: Smartphone Addiction,標題是向佛洛伊德的巨作《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The Psychopathology of Everyday Life) 致敬。如果有興趣了解我們的相關研究,也可以在我們實驗室的網頁,參考相關的中英文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