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0年2月28日 星期五

紀念提出「網路成癮」的心理學家 - 金柏莉.楊(Kimberly Young)博士



今天是網路成癮研究先驅金柏莉.楊(Kimberly Young)博士逝世一週年。Kimberly Young教授是第一位在學術界正式提出「網路成癮」的心理學家。 

我開始研究「網路成癮」是2010年在台大醫院擔任第二年住院醫師時,翻譯Kimberly Young的網路成癮教科書。那時第一次為網路成癮的個案做長期心理治療;同時也和高淑芬教授研究校園新生睡眠型態、家庭教養與網路成癮的影響。當時深感「網路成癮」一詞社會大眾雖然琅琅上口,但有系統的專業知識卻非常零散;也沒有中文的書籍。看到Kimberly Young與全世界網路成癮專家學者合編的教科書時,就如獲至寶地邀請台大精神部同屆的同事們,一起翻譯這本深入淺出的教科書。 



從教科書到歷史文獻 


博士班畢業前夕,我接到德國心理學教授克里斯提安.孟泰格(Christian Montag)邀請我為他將在2017年初再版的另一本網路成癮教科書,撰寫「智慧型手機成癮」的章節。Montag表示這版的書名「網路成癮」最後會加上「包含智慧型手機成癮」。我對自己能在「智慧型手機成癮」研究受到國際學者的認可,委以重任編寫教科書感到榮幸,因此謹慎編寫的同時,也仔細重讀了幾遍自己翻譯Kimberly Young的教科書,並做了些比較:Kimberly Young的教科書全以傳統的心理學為基礎,而Montag的教科書不僅提出更多像「手機成癮」的新現象,還有許多專章探討基因遺傳、大腦影像、還有神經科學的基礎研究。

 Kimberly Young的教科書是我的譯作,而Montag的教科書則是我參與其中的著作。我應該可以公平地評斷,Kimberly Young這本十年前出版的教科書,應該在不久之後,就只是本歷史文獻,而不再是網路成癮的「教科書」了。 


Montag的教科書以及其中由我編寫「智慧型手機成癮」的章節


不過度吹捧才是科學的優良傳統 


網路心理學領域的學者對Kimberly Young的原創發現非常敬重,但不會過份吹捧。《行為成癮期刊》(Journal of Behavioral Addictions)在她病逝後,專文介紹她在網路成癮的貢獻,內容精簡、平實而中肯。相較之下,我曾聽聞中國大陸的學者,把Kimberly Young稱為「網路成癮研究之母」、「網路成癮研究世界第一人」,深感非常不適切,但這值得我們動輒把前輩奉為「XX醫學之父」甚至「台灣XX之母」的東亞文化圈借鏡。 

上個世紀中葉的西方醫學,就已經拋棄以醫師命名疾病,像是「阿茲海默氏症」、「巴金森氏症」的傳統。1952年,美國加州的Paul Aggeler醫師發現第九凝血因子缺乏的一種血友病類型,其中一位病人叫作Christmas,因此將這種血友病稱為Christmas disease,而不是叫Aggeler’s disease。雷特諾夫(Oscar Ratnoff)醫師發現病患John Hageman容易出血是因為第十二凝血因子缺乏;而第十二因子除了依羅馬數字命名之外,稱為Hageman factor,也不是用發現者雷特諾夫醫師為命名。不以發明者命名,是探索未知的謙遜精神,也是科學優良的傳統。 

Kimberly Young雖然是第一位提出網路成癮的學者,但近十年在學術界的影響力已逐漸式微。綜觀她的學術成就,我認為主要是她對網路成癮現象的敏銳觀察,以及認真看待的研究精神。 


高速淘汰世代的原創價值 


事實上,第一位在1995年提出「網路成癮」一詞的,是精神科醫師伊凡.郭德堡(Ivan Goldberg);但同時期的Kimberly Young則更仔細地蒐集網路成癮案例的特徵,在美國心理學會發表並提出討論。她設計20題的「網路成癮測驗」(Internet Addiction Test)量表,至今仍是全世界最廣為使用的評估方式;隨後她也成立網路成癮的認知行為治療中心。Kimberly Young開始研究網路成癮時大約年僅30歲,才剛獲得博士學位一年左右。 

Kimberly Young的重大貢獻,就在認真看待「網路成癮」的原創與拓展;就像1953 年發表DNA雙股螺旋結構圖的華生、克立克,兩位學者對基因與遺傳的瞭解,可能遠不如現在基因遺傳學的任何一位博士生,但他們的原創與對遺傳學領域的開拓,永遠會受到肯定。 


網路心理學的研究,隨著網路資訊高速發展的本質,無情地持續汰舊換新。Kimberly Young教授身為這個最容易被遺忘,無情網路世代的研究先行者。她帶給我們的應該不是難有共鳴的緬懷;而是在每個不同世代裡,值得開拓的領域,以及原創價值的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