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0年4月24日 星期五

應該倒著讀的中國上古史



中學時代讀論語、孟子這些中國文化基本教材時,我一直有個疑問:孔老夫子講到好人好事,總是拿堯、舜、禹當楷模;身為炎黃子孫,怎麼從來沒拿歷史課本記載我們最早的祖先「黃帝」來當做好人好事楷模呢? 

原來孔子時代的人們,是不知道有「黃帝」這號人物的! 

黃帝最早的記載,是晚孔子幾百年後的戰國時代思想家尸子,假托幾百年前孔子和子貢的問答講出的。 


時代越往後,知道的歷史越古早?! 


歷史課本記載中國上古的「黃帝—堯—舜—夏—商—周…」,在商朝之前的都只是傳說。更有趣的是這套傳說,還有個「時代越往後,知道的歷史越古早」的奇怪現象。想像你只見過祖父輩的阿公、阿嬤,但沒見過阿公的爸爸也就是曾祖父;你和兄弟姊妹也沒聽過爸媽講過他們的事蹟。但是到了你的孫子卻突然可以把曾祖父、曾祖母怎麼認識、結婚的,他們小學成績如何、做過哪些工作;還有他們各自祖宗八代的兄弟姊妹講得一清二楚,這些祖宗的事蹟你相信嗎? 

我們所熟悉的中國上古史,就有「時代越往後,知道的歷史越古早」的奇怪現象:商代知道最古老的人是商朝自己的祖先王亥、成湯;對夏朝、甚至夏朝的亡國之君夏桀沒半點記載。到了周朝,西周初年知道最古早的人是治水的大禹,也有了禹建立的夏朝,這個他們前朝商代沒半點記載的朝代。西周青銅器則沒記載禪讓帝位給大禹的堯、舜。直到東周春秋時期,也就是孔子的年代,諸子百家才開始討論比禹更早的堯、舜。再過幾百年的戰國時代,才有了比堯、舜更早的黃帝、神農。秦代把上古「三皇五帝」的體系建構的更完備,所以有了自稱「皇帝」的秦始皇。到了漢代,則又出現了更古老、開天闢地的盤古。 


真實記載周武王滅商的青銅器「利簋」

中國歷史是服務政治的傳說 


觀察每個時代的社會,以及他們所知道最古早的人物;不難想像中國的上古史,其實是個為政治服務的傳說。建立禮教宗法制度的周朝,要解釋為人下屬的周武王怎麼能消滅長官商紂,於是用弔民伐罪、替天行道的說詞。還建構出前朝開國君王商湯,也是這樣滅掉更前代的暴君夏桀,來佐證下屬反叛長官的合理性。商代的甲骨文中,記載了商湯各場戰役中的英明神武;但卻沒有任何一項記載是商湯滅了哪個叫做「夏」的國家,也沒有記載叫做「桀」的亡國之君,但夏朝、和殘暴的桀,卻在商湯四百多年後的周朝陸續出現了! 

到了孔子的春秋時代,諸侯爭霸,但還尊王攘夷,把周天子看在眼裡,於是有了「堯傳舜,舜傳禹」的「禪讓」新模式。畢竟和平的禪讓,總比任何名正言順的血腥暴力革命還要好吧!只是到了戰國時代,弱肉強食的戰爭已是家常便飯,到底誰能早點結束無止盡的殺戮?堯-舜-禹的傳承也出現了暴力的版本,荀子、韓非子、竹書記年都記載堯、舜、禹也是互相殘殺。戰爭讓思想家們不再相信和平的禪讓,只要能結束戰爭就好。 



歷史是無奈而美好的遙遠幻想 


「黃帝」這位「新」始祖的稱號可是大有講究:「黃」是五行中「土」的顏色,土居中央統御四方,是王者的尊位。戰國時代發展的五行學說,強調五行相生相剋,其實更是對天命所歸的不確定感,以及冤冤相報的無奈。無法預測「堯-舜-禹」般的傳承有序,只好來個「五行相生」的模稜兩可。就算有了五德終始,天命將歸何處雖不可知,但始於「黃帝」則成定論了。有好事者再多搬出個更古早的「炎帝」神農氏,也必須符合「火生土」,南方的炎帝(屬火)傳給中央的黃帝(屬土),的規則來傳承。 


中國上古史的「黃帝—堯—舜—夏—商—周…」並不是歷史,而是不斷演化的傳說。如果要當做歷史,則要按照出現的時序來倒著讀。那是每段亂世對現實愈加無奈的見證,還有對那美好從前的遙遠想像。 




參考文獻 
  1. 《論語‧泰伯》子曰:「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 
  2. 《尸子‧神明》「子貢問孔子曰:古者黃帝四面,信乎?孔子曰:黃帝取合己者四人,使治四方,不謀而親,不約而成,大有成功,此之謂四面也。」 
  3. 顧頡剛《古史辨》第七冊 
  4. 「豳公盨」(西周中後期青銅器)銘文:「天命禹敷土墮山濬川」 
  5. 《資治通鑑》卷七:「王初併天下,自以為『德兼三皇,功過五帝』,乃更號曰『皇帝』。」 
  6. 東漢《魏大饗記碑》最早提到盤古:「起尚盤古,羅天⎕焉。」(⎕為虛缺字) 
  7. 《孟子‧滕文公下》:「誅其罪,吊其民,如時雨降,民大悅。」 
  8. 《荀子·正論》:「夫曰堯舜禪讓,是虛言也,是淺者之傳,是陋者之說也。」 
  9. 《韓非子·說疑》:「舜逼堯,禹逼舜,湯放桀,武王伐紂,此四人者,人臣弒其君者也。」 
  10. 《竹書紀年》:「昔堯德衰,為舜所囚。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