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2年6月28日 星期二

2022精神醫學期刊簡評 (1) - 頂尖7大期刊



文/林煜軒

台灣時間6/28最新公布的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Clarivate)的精神醫學期刊中,impact factor(以下簡稱IF)整體而言都呈現通貨膨脹的趨勢,以下期刊列出今年最新的IF,同時附上去年的IF以供對照參考

1. World Psychiatry 79.683 (49.548) - 79.683是今年最新的IF,而(49.548)則是去年分數
2. Lancet Psychiatry 77.056 (26.481)
3. JAMA Psychiatry 25.911 (21.596)
4. Psychotherapy And Psychosomatics 25.617
5.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9.242
6. 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 19.227 (7.217)
7. Asi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3.890 (3.543)

前5名的期刊就是過去幾年IF超過10分的頂尖期刊,只是Lancet Psychiatry直接爆漲將近3倍到77分,和第三名的JAMA Psychiatry拉開極大的差距。

想和朋友們分享的是:即使像我這樣資質平庸的精神醫學愛好者來說,和頂尖期刊其實也有寫原著論文以外更多元的結緣機會:例如我在第一年住院醫師(R1)時遇到的抗憂鬱藥影響大腦基底核壞死的個案報告,就以500字的短篇幅刊登在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近期對認知行為治療睡眠也可以預防憂鬱症的研究方法評論,也刊登在 JAMA Psychiatry。

COVID的影響 


會列出前7名的原因,是因為第6、7名的期刊可能超出非常多人的意料

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 (以下簡稱BBI)是精神免疫學研究學會(Psychoneuroimmunology Research Society)的期刊,台灣相關領域的頂尖學者:蘇冠賓教授是副主編、張倍禎醫師是編輯委員

BBI今年IF大幅增加的主要原因可能與COVID-19初期立即決定要收錄COVID-19相關的論文,而今年是觀察各期刊COVID效應影響的第一年指標年,因爲引用計算必須是相隔兩年(即2020)開始的,順帶一提,去年(2021)有人認為IF的通膨與COVID有關其實是不正確的說法,因為引用的年份只計算到疫情還沒有開始的2019年,而去年的IF增加是與JCR採計線上刊登的規則改變有關

筆者也是BBI的收錄COVID議題的受益者,我在2020年3月底就做了一項網路搜尋洗手關鍵字與疫情傳播的時序關聯分析,在4月10日就刊登在BBI,在此也非常感謝蘇冠賓教授在2020年初非常慷慨地分享BBI收錄COVID論文的訊息

漲幅最高的《亞洲精神醫學期刊》


第7名的Asian Journal of Psychiatry則是從去年增長將近4倍的幅度躍居成為10分以上的期刊。暴漲的Asi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3.890 (3.543) 的另一個對照組,是去年同為3.5分左右的Asia-Pacific Psychiatry 3.788 (2.538) Q3

《亞洲精神醫學期刊》和《亞洲太平洋精神醫學期刊》為什麼會有如此大的差別?以往投過這兩本期刊的朋友,到底是怎麼選擇兩本期刊的差別呢?據蘇冠賓教授用pubmed查詢兩本期刊收錄的COVID文章就可以一目瞭然:
  • Asi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3.543 -> 13.890) : 362篇 covid
  • Asia-Pacific Psychiatry (2.538 -> 3.788): 36篇 covid

本系列評論是快速向學術界同好分享,因此有非常多沒有仔細思考過的環節,還請朋友們多多分享交流。

漲幅倍數指標


用今年與去年IF的漲幅倍數,是評估精神醫學期刊粗略但有趣的指標:
  • 4倍:Asian Journal of Psychiatry(3.92倍)
  • 3.5倍:Psychiatry Research(3.48倍)
  • 3倍:Lancet Psychiatry (2.91倍)
  • 2.5倍:BBI (2.66倍)、General Hospital Psychiatry (2.343倍)、PCN(2.341倍)
  • 2倍:Comprehensive Psychiatry (1.93倍)
目測漲幅2倍以下的,都當做正常的通膨

在後續的簡評分析中,都可以用這幾個倍數的尺度來衡量漲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