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2年8月17日 星期三

憂鬱症的血清素假說如果證據不足,抗憂鬱藥就是無效的嗎?



文/林煜軒(國家衛生研究院、台大醫院精神部 主治醫師)


《分子精神醫學》(Molecular Psychiatry)最近刊登的傘狀文獻回顧(umbrella review)指出憂鬱症的生物學因素—血清素假說的證據可能不足、過度簡化憂鬱症病因的問題。由於在英國的媒體有非常多的報導,引起社會廣大的關注、甚至有許多憂鬱症的患者停止使用血清素機轉的抗憂鬱藥。權威的《英國醫學期刊》(BMJ)最新刊登的一篇評論,從更全面的角度解讀《分子精神醫學》的傘狀文獻回顧。

這篇《英國醫學期刊》評論的副標題首先強調:即使沒有憂鬱症是血清素失調的理論,抗憂鬱藥仍然是憂鬱症有效的治療方式。廣為使用的抗憂鬱藥物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劑(SSRI),也不單純是憑藉憂鬱症患者血清素不足的理論而達到療效,此外在臨床試驗中,抗憂鬱藥物是確實有足夠的實證。


憂鬱(Melancholy)愛德華・孟克 (Edvard Munch)於1894-1896 油畫畫作,現藏於挪威卑爾根藝術博物館 (Art Museums of Bergen )


對於《分子精神醫學》論文的作者指出抗憂鬱藥可能只是比安慰劑能夠鈍化情緒(numb emotions)達到所謂抗憂鬱的作用,許多學者認為這個說法本身也是缺乏實證根據的。另外,有學者指出《分子精神醫學》的傘狀文獻回顧,實際上並不完整,例如一篇在2021年的統合分析認為血液中一種與血清素代謝有關的L-tryptophan的改變與憂鬱症有關,這篇統合分析就沒有被收入在應當涵蓋在傘狀文獻回顧的這篇論文中。

《英國醫學期刊》(BMJ)的評論認為,最重要的臨床解讀,是必須讓社會大眾瞭解抗憂鬱藥在許多嚴謹設計的隨機分派臨床試驗中,治療初次發作、症狀從輕微倒嚴重的憂鬱症都是有效的。進而《分子精神醫學》的傘狀文獻回顧所提到憂鬱症的血清素理論,只是憂鬱症病因中的其中一種解釋。但在英國許多基層的一般科醫師(general practitioner),會用大腦中神經傳導物質不平衡的理論來向患者簡化說明,然而在一項對英國基層醫師的調查中,基層醫師瞭解憂鬱症至少有13種不同的生理、心理、社會因素。這篇評論認為,過度簡化憂鬱症是血清素不足的理論,會造成憂鬱症患者需要長期使用SSRI抗憂鬱藥的誤導。

《英國醫學期刊》(BMJ)的評論建議醫師不要單純告訴病人抗憂鬱藥是大腦內的血清素缺發或神經傳導物質不平衡,以及患者需要長期使用藥物。本文也引用最近英國國家健康與照顧卓越研究院(The 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are. Excellence, 簡稱NICE)憂鬱症治療指引推薦,如果憂鬱症患者沒有特別偏好使用藥物治療,則心理治療應該做為症狀較輕的憂鬱症患者第一線的治療選擇;而對於症狀較嚴重的,也建議採用藥物加上心理治療。然而值得注意的是NICE指引也建議第一次服用抗憂鬱藥物治療憂鬱症的患者,在症狀恢復後也應該持續服用至少半年來預防復發的風險。大約有半數的患者能在治療約9個月至後停藥而不會復發。

解讀單一的醫學研究,往往要從更全面的角度分析。即使是本文提到發表在重量級期刊《分子精神醫學》,而且證據等級相當高的分析方法「傘狀文獻回顧」確實提出了憂鬱症的血清素理論證據不足之處,但並未否定抗憂鬱藥的臨床療效。然而一般大眾對於這項研究,可能會解讀成「憂鬱症的血清素理論證據不足」等於「抗憂鬱藥無效」的錯誤推論。比較正確的解讀應該如《英國醫學期刊》這篇最新評論傳達的訊息,以下整理成幾個讓一般大眾更容易理解的層次:
  1. 抗憂鬱藥物有實證療效
  2. 但憂鬱症的療效,以及為什麼會有憂鬱症,不應該單純用憂鬱症只是血清素不足、補充血清素可以治療憂鬱症(例如有些食療的理論建議補充富含血清素的食物)來簡化解釋
  3. 從分子生物學的角度,憂鬱症的血清素假說目前證據不足,但至於憂鬱症是什麼原因,這是科學家需要進一步努力的。
  4. 大部分的專業醫療人員也都知道憂鬱症有複雜的生理、心理、社會因素,但過去可能溝通方便,都用比較簡化的「憂鬱症就是血清素不足」的說法,隨著醫學研究的透明公開,未來可能需要更全面解釋憂鬱症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