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6日 星期三
初聞2024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韓江代表作《素食者》
今天用長途通勤時間,用有聲書聽完今年諾貝爾獎得主韓江的代表作《素食者》,簡短用三個視角來講我的心得:
《素食者》這部小說雖然不是講素食主義,但是把素食者身為社會文化少數族群的日常寫得非常細膩,我覺得至少作為幾個月以上的素食者,才可能寫出這些細節,看過一些資料知道韓江本身是一位素食者。
身為男性,對這本小說描述男性的思維模式,韓江這位女性作家能寫到如此深刻,覺得真不愧是諾貝爾文學獎。但更深的疑惑是:她是怎麼知道?怎麼寫得出來?如果有這麼深厚的功力,說韓江如果沒當過素食者,能寫出《素食者》也就不足為奇。
精神科病房裡的事,是文學作品最喜歡的取景。已經當了十年以上的精神科醫師,大概從拿到專科之後,我就沒興趣看任何與精神科有關的影視或小說。可能是休閒娛樂的時間,完全不想再看到和工作有關的事情;而且隨著年資漸長,精神科病房裡的事,哪有什麼獵奇古怪或能吸引我注意的。但《素食者》就是一個意外的例外,讓我對小說裡精神科病房裡的描繪,讓我依舊嘖嘖稱奇!
2024年6月4日 星期二
清洗1989年記憶的認知作戰 —— 不能談的六四、中國避談的達賴、被操縱的班禪
1989年6月4日之後,國際社會回應中國六四事件,最重要的當數在1989年10月的諾貝爾和平獎,頒發給從1959年就從西藏流亡海外的十四世達賴喇嘛。
同年西藏還發生了一件大事,是1989年一月與達賴齊名的西藏精神領袖,十世班禪,據中國官方的說法是突發心臟病發過世,時年50歲。
1989年與中國有關的這三項大事,六四是完全不能談、在往後的中國也是看不到的;達賴喇嘛與他的諾貝爾和平獎,同樣是中國政府除了避談,也沒什麼辦法可以談的;但班禪的猝死,則是中國從1989以來,到今天都還持續努力掩蓋、清洗全世界人們對1989年這段謎團的記憶 —— 達賴喇嘛認定為十一世班禪的更登確吉尼瑪,從六歲開始就失蹤、中國政府堅持以清朝乾隆皇帝「金瓶掣籤」的方式,選出國家認定的班禪,而且三十多年來從央視的紀錄片,以及今天各種操控的自媒體,讓中共對西藏的解釋權,成為全世界認識西藏(圖博,Tibet)的重要聲量與資訊來源。
和央視口徑一致的西藏歷史youtuber
幾個月前YouTube推播了一位談藏傳佛教歷史的「講古張老師」,我聽了兩集之後,感到非常驚艷,因為「講古張老師」對於史料考證的詳細程度,以及淺顯易顯的口條,幾乎是我聽過最好的西藏歷史介紹。
接連幾天我用零碎時間聽完「講古張老師」全部的影片,正打算分享給同樣對藏傳佛教歷史有興趣的朋友,但自己隱約感受到一絲不對勁,因為這十多集內容,讓我有種被「洗腦」的感覺。原本對藏傳佛教和世界佛教史原本就還算瞭解的我,説「洗腦」不是自己的什麼想法改變了。而是對我這些詳實完整的歷史課,雖然讓我重新整理、串連原本零碎的知識,但也讓我強烈感受到,講古張老師好像也在傳遞一種特定的史觀。
這些史觀是非常以中國、古代中原王朝的本位出發,在吸收知識的時候,我雖然會知道那是敘述歷史原本就可能會有特定的觀點,但太過中原王朝本位實在太突兀,稍微仔細思考,還是可以察覺出來的。
讓中國政府與清朝皇帝都能位居正統的「金瓶掣籤」
藏傳佛教轉世制度的歷史中,清朝乾隆皇帝強行介入的「金瓶掣籤」就是一個很容易辨識的怪現象。不論相不相信轉世、認不認同藏傳佛教、西藏是不是中國或是清王朝的一部分?一個外族、外國的皇帝,對於一個成熟而且有歷史的宗教制度,乾隆皇帝強行讓藏人在認定轉世靈童的時候,還要遵循自己訂下的「金瓶掣籤」,即使在當時可以被接受,但從今天的眼光來看是極不尊重民族文化的歷史事件。
「講古張老師」用了上中下三集,每集一小時左右的時間講「金瓶掣簽製的誕生與乾隆鐵腕治藏」和央視整整花了四十分鐘的一集紀錄片介紹「乾隆皇帝親自設計金奔巴瓶」口徑幾乎一致,卻都是讓人感到非常突兀又刻意的安排。強調「金瓶掣籤」的原因很簡單,無神論的中共,到了1995年,仍然堅持用清朝古老而且極具爭議的「金瓶掣籤」來選定中國政府指定的第十一世班禪。因為從中原王朝的歷史觀,有權執行「金瓶掣籤」的,從前是大清的皇帝,現在則是中國政府。從乾隆皇帝以來,班禪與達賴都需要經過「金瓶掣籤」,都需要中央政府的認定,這是強調背後「金瓶掣籤」所傳達的歷史觀。
1995年中國政府在選定班禪轉世靈童,在「金瓶掣籤」的粗暴手段與作假,更是造成阿嘉仁波切出走的重要原因。阿嘉仁波切,是元朝開始傳承的八大呼圖克圖系統之一,1950年出生的阿嘉・洛桑圖旦,是歷經中共「宗教改革」(迫害)、文化大革命、之後又被提拔高居青海省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的重要人物,在1989年他因為對十世班禪猝死的疑惑,目睹六四事件,以及參與了尋找十一世班禪的「金瓶掣籤」,在得知其中的作假手段後,終於秘密出走,至今旅居美國。讀他的自傳《逆風順水》,可以說是讀完了中共統治下的近代中國佛教史。
從哪些細節看出認知作戰
除了「金瓶掣籤」以外,「講古張老師」的節目還有許多內容的安排,透露出認知作戰的細節。
同樣是介紹「金瓶掣籤」,央視是用藝術文化的角度談乾隆皇帝如何親自設計金奔巴瓶,而「講古張老師」則是加碼了獨家解讀乾隆皇帝的《喇嘛說》,這就顯得畫蛇添足。有別於世人對清朝篤信藏傳佛教的印象,《喇嘛說》是乾隆皇帝對管理西藏與藏傳佛教最赤裸而真實的內心話,也是用滿漢蒙藏四種語言刻在雍和宮石碑上的重要國策。
「佛本無生,豈有轉世」,「如無轉世,數萬番僧無可皈依,不得不如此耳」
在這些談西藏歷史的影片中,「講古張老師」也偶爾會在非常奇怪的時間點,突然神來一筆的置入了一些對台灣的太陽花學運、288事件的看法。這些說法大概是說歷史事件通常很複雜,228事件、與太陽花學運,未必是現在台灣主流的認識與觀點,這類天下烏鴉一般黑的烏賊戰術。
由於近期阿嘉仁波切的三集採訪,也在六四前夕獲得很大的觀看聲量,「講古張老師」也做了一集關於阿嘉仁波切所談到十世班禪逝世的問題,倉促地要呈現給繁體中文或是台灣觀眾粗糙的簡轉繁標題「若幹歷史問題」的笑果不說。張老師在這集對阿嘉仁波切有些氣急敗壞的批判,和任何一集阿嘉仁波切在受訪時,即使談到的是那段痛苦受迫害的經歷,始終展現溫和慈悲的氣度,對比之下誰更容易讓人相信不言而喻。
而在這段應該是倉促製成的內容,最後竟然暗示如果十世班禪是被害而死,最有可能的兇手則是旅居海外的達賴喇嘛,他推論的邏輯令人啼笑皆非,大概是說班禪當時已經是中共對西藏的「定海神針」,所以害死班禪的不可能是中國政府,而是意圖分裂國家,同年得到諾貝爾和平獎的達賴喇嘛。
官媒的代言人?還是立場和政府一致的自媒體?
要說「講古張老師」是不是官方培養,還是一位只是立場和中國政府相同的youtuber/up主,我推論的一項細節是談論到藏傳佛教,必定要介紹密咒的內容。在「講古張老師」讀誦咒語時,用的是一種非常離譜,可以說是完全外行人的口音。
咒語的讀誦,每個人的口音當然會多少有差異,同樣是大悲咒,梵語、藏音、或是用中文、台語發音,本來也就因為基本發音而有很大的差別。但「講古張老師」的讀音,是不屬於任何一種母語的發音方式,對於像我這種曾研究過梵文以及咒語發音的人來說,幾乎可以判斷張老師是從來沒有接觸密咒相關資訊的人。這與他能學識淵博地談論西藏宗教的歷史,形成極為強烈的對比。
如果「講古張老師」只是立場和中國政府相同的自媒體,對咒語的認識,也應當如同他對藏傳佛教的瞭解;然而,能夠暢談獨到而且聚焦藏傳佛教的歷史觀點,對密咒發音卻如此陌生,最有可能的應該還是這位「講古張老師」只是一部讀稿機,他所有影片的內容,是出自與官媒央視相同來源的稿件;而不是自學或是學問淵博而樂於分享的自媒體團隊所產出的。除了以上對「講古張老師」的推論之外,我暫時想不出其他的可能性。
1989年關於中國的記憶,有在中國始終掩蓋不談,全世界持續紀念而不被遺忘的六四;有中國避談的達賴喇嘛與諾貝爾和平獎;還有中國至今仍努力清洗、重新建構,一個民族最重要的歷史的記憶。
2023年11月4日 星期六
終結易經千年的投射測驗-《翦商》導讀
從小我對《易經》就沒什麼好感。更精確的說,對易經常常被拿來談玄說妙、許多吹捧易經中年大叔的說詞,讓我很反感。
「易經中的六十四卦,是對宇宙萬物運行規律的精妙總結」、「易經所蘊含的哲理很深,我每一次讀都能有新的領悟」這是常見的開頭或是結論,接著經常是這位父執輩的中年大叔,開始滔滔不絕的講自己的人生經歷,再搭配幾句《易經》的佐證,然後開始對我們這些後生小輩說教。
隨著我閱讀古文的能力日益精進,這份反感也越加強烈。這不是對《易經》本身的反感,而是我越來越確信,那些易經的文字經常被過度詮釋。從心理學的角度看,易經似乎成了華文世界數千年來的羅夏克投射測驗(Rorschach Inkblot Test),或是引發巴南效應(Barnum effect)最普遍的話題。我不喜歡易經被如此解讀甚至被過度吹捧,但易經真正要表達的意思是什麼呢?我其實也沒有答案,只好敬而遠之。
直到讀完《翦商》還有近年的一些考古文獻,對易經我終於有了一個簡單且令人信服的解釋——文王演周易,其動機非常純粹,即是被囚禁的周文王對推翻商朝的策劃和推演,也就是「翦商」。
2023年1月14日 星期六
比武俠影片更有娛樂效果的打假影片
記得在讀醫學系的學生時代,每次考試前念不下書的時候,我和室友有個共同的紓壓興趣,就是會打開珍藏的武俠電影來「振奮一下」。我們最常看的影片大概就是《霍元甲》、一個打十個的《葉問》。這些拳腳功夫還真的滿能提振精神的。
2022年8月25日 星期四
從史艷文到素還真與一頁書 — 90年代的英雄投射
如果要說哪部是霹靂布袋戲最精彩的劇集,資深的老戲迷一定會公認1990年的《霹靂異數》是難以被超越的經典。為什麼一部1990年的劇集,會是往後這三十年來無法被超越的經典?我相信《霹靂異數》絕對不是偶然的創作巔峰,而關鍵在於《霹靂異數》反映的是1990年代一整個台灣社會最激盪人心的社會衝突;還有那有違傳統價值觀,以致大家說不出口,卻普遍被大家私底下爭相效仿的英雄形象。
這部經典的布袋戲劇集《霹靂異數》因此最近重新翻拍,原本在1990年上映40集的《霹靂異數》的前20集保留傳統幾乎按照當時的劇情拍成《刀說異數》;而後的20集,則是大幅修改劇情改成《蝶龍之亂-上/下闕》現在還以每週一集的形式播出。也是我時隔20年,重新開始看的一部布袋戲。不知是巧合,還是90年代也是我讀國小、國中、高中的學生時代,讓我想重新回味。最近我看的兩部劇集《國際橋牌社》、《霹靂英雄戰記》都是滿滿的90年代元素。如果說《國際橋牌社》是回顧90年台灣的政治與國際情勢,《霹靂異數》則是從民間的布袋戲反映社會基層的價值觀。
為什麼不斷強調90年代?因為90年代是台灣經濟最好的年代,也是個足以讓大家思考台灣歷史脈絡的關鍵年代。
2022年8月17日 星期三
憂鬱症的血清素假說如果證據不足,抗憂鬱藥就是無效的嗎?
文/林煜軒(國家衛生研究院、台大醫院精神部 主治醫師)
《分子精神醫學》(Molecular Psychiatry)最近刊登的傘狀文獻回顧(umbrella review)指出憂鬱症的生物學因素—血清素假說的證據可能不足、過度簡化憂鬱症病因的問題。由於在英國的媒體有非常多的報導,引起社會廣大的關注、甚至有許多憂鬱症的患者停止使用血清素機轉的抗憂鬱藥。權威的《英國醫學期刊》(BMJ)最新刊登的一篇評論,從更全面的角度解讀《分子精神醫學》的傘狀文獻回顧。
這篇《英國醫學期刊》評論的副標題首先強調:即使沒有憂鬱症是血清素失調的理論,抗憂鬱藥仍然是憂鬱症有效的治療方式。廣為使用的抗憂鬱藥物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劑(SSRI),也不單純是憑藉憂鬱症患者血清素不足的理論而達到療效,此外在臨床試驗中,抗憂鬱藥物是確實有足夠的實證。
憂鬱(Melancholy)愛德華・孟克 (Edvard Munch)於1894-1896 油畫畫作,現藏於挪威卑爾根藝術博物館 (Art Museums of Bergen )
2022年6月30日 星期四
2022精神醫學期刊簡評 (4) - 支線與副本
前三集與朋友們分享「一般精神醫學」期刊的觀察與經驗,但精神醫學的期刊上百種,怎麼歸類起來能投稿的領域有限?實際上精神醫學博大精神,還有成癮、睡眠、兒心⋯⋯各種專門領域的期刊。還有一類的期刊則是與精神醫學領域息息相關的「支線」與「副本」。
對所側重領域期刊、或是相關領域的判斷原則,我都用以下三項簡單的原則,幾乎可以適用各種五花八門的期刊:
- 一字訣:睡眠醫學的 Sleep、成癮的 Addiction,只有一個字的期刊,辨識度高而且通常是該領域 IF 的翹楚。
- 有沒有比「一般精神醫學」期刊的分數還要高?(關於一般精神醫學期刊的分析,可以參考第三集)如果他們的分數和一般型的差不多,那投一般型的期刊,不是更能拓展知名度嗎?
- 如果分數平平,跨足其他的領域時,在其他領域的ranking會比較高嗎?
其他特殊領域 — 網路科技與精神醫學
在我的研究領域中,有兩類分別是科技產品如何改變精神醫學的「數位精神醫學」(digital psychiatry 或 computational psychiatry),以及科技產品如何影響行為的「行為成癮」或「網路心理學」。值得大家參考的是,這兩類領域在經過上述3原則的判斷後,多了許多「一般精神醫學」以外的期刊選擇
1. 「數位精神醫學」(digital psychiatry/ computational psychiatry)
Lancet Digital Health 36.615 (24.519)
npj Digital Medicine 15.357 (11.653) ranking 1/109 or 2/31
JMIR 5.428->7.093 10/109
JMIR Mental health 6.336 (4.388)
JMIR mHealth and uHealth (簡稱JMU) 4.967 (4.773)
Digital Health 4.687 (3.495) 24/109 Q1 12/88
原本這個系列的領頭羊是《醫學網路研究期刊》(Journal of Medical Internet Research,簡稱 JMIR)系列的期刊。我因為從事手機程式研究的關係,我有非常多投稿JMIR以及子期刊的經驗,大約有將近10篇刊登在JMIR的論文,也有很豐富的審稿經驗,可說是我相當熟悉的期刊。
JMIR的特色也是最大的缺點是,編輯會幫你在任何階段轉到子期刊。我先前聽到非常多朋友們有很不愉快的經驗,是JMIR在審查結束將近要接受的階段,才告訴你要轉到沒有IF的子期刊,甚至還有朋友分享跟期刊爭取的時候,還被期刊說教「不要玩IF的遊戲」⋯⋯
以往JMIR本刊最高分,其次是與行動裝置有關的子期刊JMU,第三則是JMIR Mental health,今年JMIR Mental health則躍升為僅次本刊的第二名子期刊。因此精神醫學、數位行動裝置的研究領域,再轉到子期刊我都覺得還算不吃虧。但回顧投稿經驗,確實我很多篇app的研究是被通知接受之後,才再通知我會刊登在子期刊JMU而不是本刊JMIR。當時沒有爭取最主要的原因是大約兩年前Lancet Digital Health 與 npj Digital Medicine都還沒有取得IF,因此JMIR與JMU就是該領域的第一、二名,ranking印象中都有10%所以覺得沒差。而加入上述兩本頂級期刊後,似乎就值得斤斤計較本刊或子期刊了!JMIR ranking =10/109 剛好擠到10%以內。第二高分的子期刊 JMIR Mental health 6.336 精神醫學領域排到 Q2。而我最近一次被接受的app研究,也恰巧沒有被轉到JMU而是發表在JMIR的本刊了!然而說是「恰巧」就是希望朋友們還是注意以上的風險。
我最近另有兩次在投稿時,直接被編輯說要轉到沒有IF子期刊的經驗,都有寫信爭取,即便我算是資深忠實客戶,但編輯的態度都算強硬,申訴未果。
JMIR有一些不得不提的優點,讓我覺得期刊對於論文的推廣非常用心,這也是我認為JMIR的IF能夠不斷上升的重要原因:(1)論文被接受後,會專門的英修編輯把文章從頭到尾仔細英修過,還會建議更吸引人的標題、(2) JMIR接受論文之後,都會要作者提供在轉貼聯結時會附帶的圖片 (Table of Contents image, TOC image)、(3)臉書、推特的社群都滿活躍用心在經營。
但這一兩年來不知為何JMIR的審稿速度與效率大幅下降,我認為是他們想推未審先付費(約台幣1500)的快速通關制度有關,然而我覺得速度快、能公平得到審查機會,是OA期刊的兩大核心優勢,如果沒了這些優勢,對於這本期刊的意願我就大幅下降。加上隨意轉子期刊的風險,目前除非是app的研究(這再轉到JMU以外的子期刊就太扯了,而我只要是app的研究投稿到JMIR系列目前還未曾被拒絕過,過去幾年這一直是我的「保底期刊」,其實能有這般待遇,是對我學術的重要肯定,我也很滿足了),但由於上述最近不愉快的經驗,我從 JMIR 的鐵粉變成目前和 JMIR 保持距離中。
2. 行為成癮與網路心理學
「網路心理學」可泛指人與有能連結上網的機器所產生的一切人機互動行為或心理,最被廣為研究的是「網路成癮」,但如果從精神醫學的角度來說,屬於「行為成癮」。實際上「行為成癮」是精神醫學的超級邊緣小眾,傳統精神醫學一定會問一大堆行為成癮是不是成癮、評估方式⋯⋯等老掉牙又不友善的問題,因此直接投稿這類的期刊,反而比較能找到認同感,更重要的是這些期刊的IF都不比一般精神醫學遜色。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8.957 (6.829) 雖然顧名思義涵蓋的領域最廣,但實際上偏重教育心理學領域,以及大規模問卷調查研究。台灣不少教育界的朋友們上過,前幾任的主編是台師大的教授。
Cyberpsychology Behavior and Social Networking 6.135 (4.157) 7/65 Q1 最老牌的網路心理學期刊,大約在幾年前 IF都在2-3分,但是對論文審查非常嚴謹。我連續幾年擔任過該期刊的審查委員,印象中審查過10篇論文,有8篇我建議給原作者修改機會,但是到了editor的最後決定時,只有2篇有給作者修改的機會,其他都退稿。也就是說我的標準可能對該期刊太鬆了,也可能是期刊的標準嚴謹。
鑑於行為成癮領域在精神醫學或成癮科學投稿都還是比較不討喜的小眾領域,以下兩本期刊也可以列入考慮
Addictive Behaviors 4.591 (3.913)
Pervasive and Mobile Computing 3.453 (3.848)
側重 Bio-Psycho-social 的支線期刊
1. 生物精神醫學(Bio)
最好的期刊就是 IF>10 的 Molecular Psychiatry 13.437 (15.992)、Biological Psychiatry (詳見第二集)
其他5-10分的:以下均利用前述三原則,建議期刊以粗體字表示
Translational Psychiatry 7.989 (6.222):Molecular Psychiatry的姐妹刊,主編是同一人,值得一提的是我曾經登上的論文是app的研究。最近期刊也號稱在徵稿 digital health & computational psychiatry的論文,但是我這次投稿竟然被編輯處直接秒退了。
Progress in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 Biological Psychiatry 5.201 (5.067) Q2: 10年前住院醫師時代曾發過一篇,自己的感覺與聽說一直以來本刊學風嚴謹,不算好投,今年分數不算有太大的長進,堪稱不進則退,目前屬於Q2
2. 心身醫學(Psycho)
旗艦期刊是Psychotherapy and Psychosomatics 25.617,如果以更廣義的「心理醫學」面向來說 Psychological medicine 10.592 (7.723) 也是老牌的高分期刊。另外在第三集有介紹的「暴漲二人組」中的 General Hospital Psychiatry 7.587 (3.238)也屬於此領域,但我把它歸類一般精神醫學。相較之下,以「心身醫學」(psychosomatic)命名的,今年IF不算太好:
Psychosomatic Medicine 3.864
這類層級依照第三集的原則,我投到這個層級的時候,可能會稍微優先考慮OA
心身醫學中的「睡眠醫學」和精神醫學高度重疊;整體漲幅不大,ranking是採用臨床神經學的,如此和精神醫學類期刊相比之下,還不如投「一般精神醫學」的期刊。簡單來說,睡眠醫學領域的在IF表現的特殊性,不如前一大段所提到的行為成癮或數位精神醫學。以下列出幾本著名的睡眠醫學期刊,個人認為可以考慮的是Sleep
Sleep 6.313 (5.849) 32/212
Journal of Sleep Research 5.296 (3.981) Q2:我最近剛被這本期刊接受一篇,有點可惜的是雖然超過5分,但是排名(臨床神經學)剛好是Q2
Sleep Medicine 4.842:將近十年前住院醫師時代投過一篇,和上述JSR類似感覺,都是給予公平的審稿機會。
JCSM 4.324
Nature and Science of Sleep 3.384 (5.346) Q1->Q3:前一兩年的當紅炸子雞,今年慘跌
3. 社會(social)面向:我把流病、公衛、政策領域的歸在這一類,以下粗體字兩本CP值才夠
Epidemiology and Psychiatric Sciences 7.818 (6.892)
Social Psychiatry and Psychiatric Epidemiology 4.328 (4.519)
Psychiatric Services 4.157 (3.084) 美國精神醫學會刊物,AJP姐妹刊,但是多年來 IF 一直在3左右
文末想提一下自己發表過一篇統合分析的經驗(細節可參考本文連結),精神醫學有一本專門收統合分析的期刊
IF都在8-9左右,但今年幾乎沒有任何成長。我想主要原因是今年IF的洗牌的主因是COVID,統合分析想當然不可能在疫情的第一年就跟上COVID的風潮。值得注意的是未來COVID的統合分析是否也能繼續帶動IF增值的熱潮?其他以原著期刊為主,由COVID帶動的IF漲幅,是不是會超越傳統以回顧文獻/統合分析的IF高分效應?
還是要提醒朋友們,如果是今年或明年提升等續聘,需要高度重視今年這一次性的IF,如果是兩年後才有需要的朋友們,建議還是更考量IF的走勢投資。
2022年6月29日 星期三
2022精神醫學期刊簡評 (3) - 是時候該投OA了嗎?
文/林煜軒醫師(國家衛生研究院 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 副研究員級主治醫師)
-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6.533 Q1
- CNS Drugs 6.497 Q1
- Brazili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6.328 (3.016) Q2
- JMIR Mental health 6.336 (4.388) Q2:《醫學網路研究期刊》(Journal of Medical Internet Research,簡稱 JMIR)是我相當熟悉的期刊,因為從事手機程式研究的關係,我有非常多投稿JMIR以及子期刊的經驗,特色是投稿JMIR,編輯會幫你在任何階段轉到子期刊。以往JMIR本刊最高分,其次是與行動裝置有關的子期刊JMU,第三則是JMIR Mental health,今年JMIR Mental health則躍升為僅次本刊的第二名子期刊。
2. 5分界線上下的期刊:很多舊觀念的慣性覺得5分是上了值得慶祝的期刊的概念,可能要稍微調整了。
- BJPsych Open 5.165 (3.209):我認為這是滿能代表這個層次的期刊:以往大約3分左右居於Q2的期刊,都漲到5分左右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Nursing 5.100:精神護理學期刊
- Therapeutic Advances in Psychopharmacology 4.988
- npj Schizophrenia 4.966 (5.200):這本期刊是第3年有IF,去年5.2和今年差不多,但考量通膨可以說是退步了
有問題的是IF(不夠高分),不是OA
自從台大醫學院列出數百本「學術聲譽可能有疑慮之期刊清單」後,這些包含PLoS ONE, Scientific Reports等OA期刊,以及所有Frontiers/MDPI出版社的期刊都讓人望之卻步。可能要如Nature Communications 這種IF>10的才能倖免。所謂「有疑慮期刊」的爭議,似乎在於IF高就可以倖免,同一家出版社的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tific Reports因為IF的差別就是天堂與地獄。不過這也透露一個有趣的邏輯:有疑慮的可能不是OA而是IF,所以釐清OA的IF就是選擇要不要投OA的答案了!
以下以出版社為類群依「江湖傳言」的聲譽排列,每個類群則依IF從高到低排列,並附上去年度的分數
JAMA Network Open 13.366 (8.485)
Scientific Reports 4.996 (4.380)
PLOS ONE 3.752
Frontiers
Frontiers in Public Health 6.461(3.709) 49/392 Q1Frontiers in Psychiatry = 5.435 (4.157)Frontiers in Psychology 4.232:「醫療霸權」原則,如果論文是跨領域的,要選擇哪個領域比較好?通常與醫學/臨床越有關的,分數會越好,性質相近的Psychiatry或Psychology,必然是Psychiatry較高分。
MDPI
IJERPH 4.614 (3.390) Q2 這本期刊我聽過最多前輩公開批評,直接說是掠奪者期刊亦不在少數,我自己投過兩次,速度非常快,審查卻不馬虎,IF能夠增加並不覺得意外。Journal of Personalized Medicine 3.508 (4.945):同出版社的這本,過去我聽到的批評少很多,我想就再次印證「有問題的是IF而不是OA」這個道理吧。
另外我覺得MDPI有本有趣的觀察點就是“vaccines”這本理論上和COVID很有關係的期刊:Vaccines 4.961 (4.422)漲幅並不大,這也是MDPI被人所詬病的另一個山寨點,就是把以往廣為人知的Cell, Cancer, Vaccine改成Cells, Cancers, Vaccines蹭熱度,但更有趣的是Vaccines 今年和去年的表現一樣,都比「沒有疑慮的」Vaccine 4.169 (3.641) 分數還高
至於如果要問我MDPI, Frontiers到底有沒有問題的老話題,我想就是以下三個原則:
- 政治正確:我這篇「與諸神同行」發表在Scientific Reports的論文,有了眾神的加持,在台灣有多少人敢說這篇是「聲譽有疑慮論文」了?像是這篇在MDPI出版,而是有聲譽卓著的前輩擔任客座編輯邀稿的回顧文獻,問題也不大。此外,我所屬的國衛院投MDPI, Frontiers還有折扣與補助,我就放心投。我有自覺國家衛生研究院對OA開明的態度,還是比較接近國外頂尖大學與研究機構。但畢竟在台灣工作,各種本土的主流價值觀還是要多多考量。所以我也會注意自己不是每個場合都在自己的機構裡,例如年底投科技部計畫,委員認不認同就是另一個問題了。
- IF夠高就有機會洗白,例如 Frontiers in Public Health 6.461(3.709) 和 Frontiers in psychiatry 5.435 今年的待遇如何就值得關注
- 把OA的分數和傳統期刊對照,這也是下一段討論傳統期刊的基準線
優質傳統期刊
就以上兩段的原則來說,一般精神醫學領域的論文用以上原則與分界來說,可以考慮的大約就是 IF: 5-10 的五本期刊(不含第二集所提到的地域命名型期刊),在此加上「基準線期刊」以及前面所討論過的原則
一、 歐洲期刊:分數和「暴漲兩人組」相近,沒什麼必要再細分,反而要考慮的是在穩定狀態的兩本歐洲期刊,還是暴漲二人組中選擇,最大的缺點是進入審查的機會很低,常常曠日費時:
- 北歐 Acta Psychiatrica Scandinavica 7.734 (6.392):傳統5-10分期刊
- 歐洲 European Psychiatry 7.156 (5.361):這本其實也是OA期刊
二、暴漲兩人組:漲幅約為2倍(漲幅的定義與討論細節可參閱本系列第一集),過去幾年都比下列的「一般精神醫學三人組」還要低分
- General Hospital Psychiatry 7.587 (3.238)
- Comprehensive Psychiatry 7.211 (3.735)
談到接近OA水位線的這裡,要再思考一下投OA最主要的理由——就算文章品質有些未盡完美、題材不太討喜,比起傳統期刊 OA 更能得到一個公平的外審機會。而在我的經驗中,高大上的兩本歐洲期刊,常常是把稿件扣留了兩三週,沒什麼理由的就由編輯處退稿,「暴漲兩人組」身價倍增後,作風會不會也貼近兩本歐洲期刊?這很值得觀察。接下來主題百搭的「一般精神醫學三人組」,則是退守OA的最後一道防線。
三、一般精神醫學三人組:Q1/Q2的水位上下
這三本期刊在過去的5年可說是各有千秋,憑印象JCP在五年前是最輝煌的年代,因此在很多資深前輩心目中地位崇高,JAD則在三本的表現分數幾乎都是最低,但今年最高分。雖然是Q1/Q2水位的上下,但我會認為這三本期刊IF的浮動只是誤差範圍的震盪,沒有比較高低的意義。例如以5年IF來說JAD 6.569, JPR 5.959, JCP 5.626
在這個層級的選擇上,如果品質到位,幾乎都有機會進入外審,而且意見也很有參考性。所以我只會選這三本中的兩本來試,通常是JPR/JAD(因為我比較少做JCP偏好的資料庫,進入外審的機率很低,但也有被接受刊登的紀錄)在此處分數相近的期刊經常就捨棄不考慮了。如果被退稿,則往下一階IF的期刊。
1.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JAD) 6.533 (4.839):國際聲譽可能最好,例如NEJM Journal Watch幾乎都會報導JAD的論文,今年從引用數看明顯是因為COVID論文的關係最高分
- 巴西 Brazili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6.328 (3.016):Q2第一本警戒線,考量穩定度我其實不太敢投這本
- 紐澳 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 Journal of Psychiatry 5.598
- Frontiers in Psychiatry = 5.435 (4.157):夾在眾多選擇中的OA,其實市場區隔不大,加上以上的聲譽考量,我不會列入考慮
- 加拿大 Canadi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5.321 (4.356)
OA防線
- Scientific Reports 4.996 (4.380)
- IJERPH 4.614 (3.390)
- JFMA 3.871 (3.282):在台灣永遠不會有疑慮的OA。在IJERPH 和 PLoS ONE,甚至Scientific Reports被列為有疑慮期刊之後,您會選擇投稿哪一家分數相近的 OA?人親土親的 JFMA 顯然是最大受益者
- PLOS ONE 3.752 (3.240)
- 台灣應該要努力發展以台灣人為主體的國際期刊:我也經常擔任JFMA的審查員,對於能參與台灣主體的國際期刊,覺得很有榮譽感
- 台灣議題可以在這本期刊得到關注:我曾有兩篇台灣議題「podcast在疫情時代醫學職涯扮演的重要角色」、「台灣在全球疾病負擔研究被中國打壓」的評論分別刊登在2022年與2020年1月第1卷第1頁的JFMA,兩度能在一年的第一卷、第一頁我覺得意義非凡,讓我對這項議題獲得重視,我也覺得倍感殊榮。更重要的是,只有JFMA這樣的國際期刊能有機會把台灣自己的議題,放在這麼重要的位置。
- 《台灣醫誌》的評論不需付刊登費,而原著論文則和OA一樣,也有著OA的優點 —— 能被公平審查的機會。加上編輯、審查委員的主體是台灣人,當我們在外國期刊遇到非常誇張的審查拖延或是不公平待遇時,JFMA可說是求助有門。
*以下地域型期刊,分數均略低OA
- 亞太 Asia-Pacific Psychiatry3.788 (2.538) Q3
- 韓國 Psychiatry Investigation 3.202 (2.505)
*IF>3的選擇已經非常多元,因此IF<3以下真的需要重新考慮自己的論文
波提切利描繪神曲中的地獄(Sandro Botticelli - La Carte de l'Enfer):在寫這篇評論的時候,我正收到了一本期刊的退稿信,我腦海中不斷浮現這幅描繪神曲中的地獄圖。地獄空間像是一個大漏斗,中心點在耶路撒冷,從上到下逐漸縮小的九層地獄。越下層的靈魂罪惡越深重。
2022精神醫學期刊簡評 (2) - IF超過10分的那些期刊
文/林煜軒醫師(國家衛生研究院 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 副研究員級主治醫師)
論文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IF)10分代表什麼?從定義上簡單來說,就是這本期刊每一篇文章在一年內平均會被引用10次。如果舉一本所有科學領域的學者都知道的標準,則是《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通常簡稱為PNAS)今年 IF=10.700前五年也差不多是10,而且在跨領域的排名中也是73本期刊中位居第3名的期刊,可說是地位沒有什麼動搖。
今年精神醫學有多本期刊 IF 超過10分,這代表整體的 IF 通貨膨脹了嗎?從 PNAS 這本涵蓋科學個領域的指標期刊來說,今年還是10分,表示應該有比通膨還要更重要的效應。另一個線索則是最頂尖的醫學期刊 NEJM 以及 Lancet 都突破了100分以上,這就更明顯指出可能與2020年爆發的 COVID-19 有關了——醫學期刊會更熱烈的討論COVID-19。舉筆者第一篇討論COVID-19發表在 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 (以下簡稱 BBI) 的論文來說,這篇文章從2020年4月至今大約2年的時間被引用了175次,概算成一年87次,遠高於 BBI 今年 IF=19.227,或去年的 7.217。顯然COVID是帶動今年 IF 的一項要素。關於 BBI 與COVID 的一些概述,可以參閱前一篇簡評。
亞洲國家的期刊漲幅大致高於歐美
精神醫學期刊的命名中,有一類是以地域來命名的,其中以《美國精神醫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英國精神醫學期刊》(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 )為首的先進國家期刊自然是最頂尖的期刊之列,然而今年《亞洲精神醫學期刊》(Asian Journal of Psychiatry)以及日本神經精神醫學會的期刊 Psychiatry and clinical neuroscience 都是一躍而上超過10 分的期刊。以下就附上一些以地域命名的期刊的 IF,以及去年的 (IF) 與一些註記:
IF>10
美國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9.242 (18.112),頂尖期刊漲幅不大
亞洲 Asi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3.890 (3.543) Q2->Q1,漲幅3倍的指標期刊,請見前一集的評論
英國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 10.671(9.319):傳統的5-10分頂尖期刊
IF= 5-10
北歐 Acta Psychiatrica Scandinavica 7.734 (6.392):傳統的5-10分期刊,但是漲幅不大
歐洲 European Psychiatry 7.156 (5.361)
巴西 Brazili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6.328 (3.016):第二年有IF就超過5分,憑刻板印象很難想像巴西的期刊會有如此高分
IF<5
加拿大 Canadi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5.321 (4.356)
亞太 Asia-Pacific Psychiatry 對照組 3.788 (2.538) Q3,可說是Asian Journal of Psychiatry的對照組
韓國 Psychiatry Investigation 3.202 (2.505)
傳統高分期刊
除了上述以地名來命名的期刊以外超過10分的精神醫學期刊,大多是原本就超過10分的頂尖期刊,唯一例外亮眼的是 “Psychiatry Research ”今年從 3.222 以漲幅和Asi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同等級的將近四倍漲到 IF=11.225 堪稱是最大的亮點。 而排名更從Q3的等級直升Q1。也讓我糊裡糊塗又多了一篇(發表於2013年探討不同性別的性格與心率變異的差異)有 IF>10共同作者論文的紀錄!
Psychotherapy and Psychosomatics 25.617 名列前五名的頂尖期刊
Journal of Neurology Neurosurgery and Psychiatry 13.654 還蓋神經內科、神經外科、精神科的頂尖臨床期刊
Evidence-Based Mental Health 13.538 (8.541) 頂尖期刊bmj旗下的子期刊,第二年有impact Factor
Molecular Psychiatry 13.437 (15.992) 曾經多年是精神科期刊排行榜的第一名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 13.113 兒童心智科最頂尖的期刊
Biological Psychiatry 12.810 (13.382) 經典的生物精神醫學指標期刊
Psychiatry Research 11.225 (3.222) ranking 9/142 Q3>Q1
Psychological medicine 10.592 (7.723) 過去都穩定在5-10分的頂尖期刊,是今年超過10分的最後一本期刊
2022年6月28日 星期二
2022精神醫學期刊簡評 (1) - 頂尖7大期刊
台灣時間6/28最新公布的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Clarivate)的精神醫學期刊中,impact factor(以下簡稱IF)整體而言都呈現通貨膨脹的趨勢,以下期刊列出今年最新的IF,同時附上去年的IF以供對照參考
1. World Psychiatry 79.683 (49.548) - 79.683是今年最新的IF,而(49.548)則是去年分數
3. JAMA Psychiatry 25.911 (21.596)
4. Psychotherapy And Psychosomatics 25.617
5.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9.242
6. 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 19.227 (7.217)
7. Asi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3.890 (3.543)
COVID的影響
BBI今年IF大幅增加的主要原因可能與COVID-19初期立即決定要收錄COVID-19相關的論文,而今年是觀察各期刊COVID效應影響的第一年指標年,因爲引用計算必須是相隔兩年(即2020)開始的,順帶一提,去年(2021)有人認為IF的通膨與COVID有關其實是不正確的說法,因為引用的年份只計算到疫情還沒有開始的2019年,而去年的IF增加是與JCR採計線上刊登的規則改變有關
筆者也是BBI的收錄COVID議題的受益者,我在2020年3月底就做了一項網路搜尋洗手關鍵字與疫情傳播的時序關聯分析,在4月10日就刊登在BBI,在此也非常感謝蘇冠賓教授在2020年初非常慷慨地分享BBI收錄COVID論文的訊息
漲幅最高的《亞洲精神醫學期刊》
- Asi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3.543 -> 13.890) : 362篇 covid
- Asia-Pacific Psychiatry (2.538 -> 3.788): 36篇 covid
本系列評論是快速向學術界同好分享,因此有非常多沒有仔細思考過的環節,還請朋友們多多分享交流。
漲幅倍數指標
- 4倍:Asian Journal of Psychiatry(3.92倍)
- 3.5倍:Psychiatry Research(3.48倍)
- 3倍:Lancet Psychiatry (2.91倍)
- 2.5倍:BBI (2.66倍)、General Hospital Psychiatry (2.343倍)、PCN(2.341倍)
- 2倍:Comprehensive Psychiatry (1.93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