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4年11月28日 星期五

十年生死兩茫茫


    十年前的盛夏,我開始在藥理學實驗室從事安非他命的研究。除了現在又回到成癮的研究領域,十年如一日難忘的,還是白老鼠的氣味。每次經過實驗室,嗅覺所連結的那些強烈記憶與情緒,總是歷久彌新地活化我的大腦皮質。

 記得那是一個慘白的午後。安靜的實驗室裡,離心機高速運轉,教授的手法快得讓任何人聽不見一絲哀嚎。我一如牠的同伴,瑟縮又害怕地把眼角餘光,用最勉強的角度,掃過白老鼠身首異處的斷頭台。看著平順整齊的毛髮,想必她是位小姐吧?沒了生命的空洞眼神,無力地凝視著空中的某個地方。手起刀落的那一刻,她仍惦記著朝夕相處的他,還是嗷嗷待哺他們?幾秒鐘內,教授銳利的雙眼,馬上在血肉模糊的大腦中,找到位於基底核富含多巴胺的某個組織──她生命中最重要的價值被分離出來,丟入裝滿液態氮的鋼杯。

 我的第一個實驗「強迫游泳試驗」顯然寬厚許多:假設安非他命戒斷的老鼠,會有類似憂鬱的症狀;而相較在水中奮力掙扎的正常同伴們,這些求生意志薄弱的老鼠,會以一種最擺爛的方式,漂浮在水面。被打撈起來的每隻老鼠,不管他們是不是真的不想活了,總是互相輕舐著直流鼻血的毛髮。無言、卻道盡瀕死恐懼的這一幕,始終還印刻在心頭。但我明白教授苦心孤詣的快刀封喉,是為了成為最仁慈的劊子手。

 雖說幾年後我進入惡性腦瘤基因實驗室,但仍不免有離譜的誤差,而這也是我百般不願回到動物實驗室的重要原因--至今,我始終無法習慣的是,忽視成就這段價值所付出的痛苦代價:

 一隻老鼠,是研究生涯中重要的一部分;而我們的研究,卻是她生命的全部。



寫於博士班資格考後,刊載於《中華副刊》2015-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