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煜軒/台大醫院精神部主治醫師
從昨天(2017年4月28日)的Google 搜尋趨勢中,「最新熱門搜尋字詞」的前幾名,都指向一起自殺事件。而臉書、Line群組也有湧入大量的轉貼與評論。我們應該重視這種令人擔心的現象。因為兩百多年前的歐洲,《少年維特的煩惱》這部小說,曾引起大規模的「自殺模仿效應」。而台灣近年來多起名人自殺與媒體過度渲染報導,也被證實同樣會造成模仿性自殺。因此專家們呼籲媒體應該遵守世界衛生組織(WHO)對自殺報導的「六不六要」原則。
在每個人幾乎都能透過社群發聲的今天,當我們在臉書、Line群組轉貼、評論自殺事件時,也應該參考「六不六要」原則,因為臉書是種具有「情緒傳染力」的工具。臉書的大型實驗也證實過這種「情緒傳染力」:當我們在臉書的動態消息看到比較多的負面訊息時,我們也會發出比較負面的貼文。因此,我們應該審核自己的這個「新聞台」所轉貼、評論的訊息,是不是也含有不適合呈現的「六不」:
- 照片遺書
- 自殺方式
- 簡化原因
- 美化聳動
- 刻板解讀
- 過度責備
而「六要」的媒體報導原則,雖不一定可以全部套用在個人的臉書社群,但仍然值得參考:
- 醫療專家討論
- 身亡而非成功
- 內頁而非頭版
- 凸顯解決方法
- 提供求助資源
- 報導警訊徵兆
在人人都是媒體的年代,慎選自殺報導的「六不六要」,我們都可以成為更優質的資訊傳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