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0年4月13日 星期一

如何即時、快速的做跨國調查?



國家衛生研究院 林煜軒醫師


在全世界疫情大爆發的時刻,要如何即時、快速的做一份跨國調查呢?

我的方式是用Google,但不是像許多學者設計Google問卷,在網路上拜託大家填寫;因為這樣的研究可能要好幾個月才能完成:問卷還要通過倫理委員會審查;如果想做跨國研究,還要把問卷做雙向翻譯、信效度檢驗。特別是想做疫情相關的研究,這種方法可能沒辦法快速、即時的回答我們想要知道的問題。

我的方法也是打開Google,但是用Google趨勢,用全世界Google用戶自動留下的數位足跡,直接展開調查。最近我們用Google搜尋「洗手」預測疫情爆發速度的21國分析比較,就是用這個方式。
我們比較全世界21個中國以外的國家,在2/19日疫情快速爆發之前在 Google「洗手」搜尋量增加的天數,與接下來三週該國確診武漢肺炎病例數的時序關連發現:台灣、香港、泰國在「洗手」搜尋量較多,之後確診病例數較少;伊朗、義大利、南韓「洗手」搜尋量較少,之後確診病例數較多。

用Google趨勢的方法雖然比設計問卷簡單很多,但仍然有個跨國研究要解決的問題:需要把21個國家每個語言的「洗手」都找出來嗎?而且要怎麼確定世界各國搜尋「洗手」或是「口罩」這些關鍵字? 

我們的研究團隊確實是把每個語言找出來,除了要考量語言的精準性,還有那個國家人民搜尋的習慣。這其實花了我們不少時間,也建立了一套流程: 

  1. 我們分別用中文、英文在google translate翻成那個國家對應的文字,然後再翻譯回來確認;例如想要查法文的洗手,用"洗手"翻譯法文對到的是"Se laver les mains", 把"Se laver les mains"法文翻成中文,也會對到"洗手",就算過了第一關 
  2. 接下來用同樣的方法,用英文做一次當做再次確認(double check):用英文“wash hands”翻譯成法文會是"laver les mains",同樣把法文翻譯回英文(back-translation),確認會回到"wash hands"。但我們發現英文"wash hands"對應到的是"laver les mains",和中文「洗手」對到的"Se laver les mains"有點不一樣。這個時候我們會在Google趨勢中比較,"laver les mains"的搜尋量多一些,所以就採用這個詞作為代表。 
  3. 在一些多語言國家,例如新加坡、瑞士,我們還是用同樣的方法,但原則上只選最常用的一種語言。例如新加坡實際搜尋比較多的是英文而非中文,而且還滿特別的新坡坡是"wash hand"不是"wash hands"。在瑞士的洗手搜尋量比較高的是德語“hände waschen”,而搜尋口罩時則比較多的是英文“mask” 
  4. 最後我們會參考google趨勢的「相關搜尋」關鍵字,來確認翻譯的「洗手」或「口罩」是不是真的對應到該國家的搜尋需求,像是有的國家,洗手會對應到一些「手工洗車」這樣的情況,就選擇第二順位。這步驟的確認也滿繁瑣的,特別是伊朗的波斯文دست شستن 我只知道波斯文是從右到左寫,和其他語言可以從左到右不一樣,在表格排版時有特別注意到這個細節,光是這樣看就頭昏眼花,實在很難想像如果用傳統的方法會多曠日費時。


楊智傑醫師在2010年就有一篇非常著名的論文,是用Google趨勢證實高緯度、越寒冷的國家與憂鬱症的關聯性。這篇論文比較的是美國、澳洲英語系國家的對憂鬱症的搜尋。要進一步研究不同語言的跨國研究,在還需要一套所有人都可以按一定程序操作的方法流程。我們在執行這份研究的時候,我請劉峻豪醫師做幾個國家得到的「洗手」和「口罩」的關鍵字,和自己的結果比對後,發現結果是一模一樣的,證明按照這套程序來調查任何國家的搜尋習慣,由誰來做結果都會一樣,這是科學研究「可重複再現性」(repeatability & reproducibility)很重要的基礎。

我們的研究除了證實台灣人民重視洗手的程度,是疫情大爆發時領先世界各國,卻不易察覺的保護因子;也建立一套用Google趨勢執行跨國調查的研究方法。我每年在台大公衛學院開設的「網路心理學」課程,都有一堂課專門講解用Google趨勢研究健康行為的方法。以上詳細的步驟我們也以英文發表在《大腦,行為和免疫》(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這本頂尖國際期刊的論文中,希望能拋磚引玉,讓未來如研究疫情影響這類需要即時、快速執行的跨國研究與比較,能更容易執行!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