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0年6月24日 星期三

畢業五年回顧-博士論文誌謝



猶記二十年前,母親不僅稱職地兼顧家庭、教職,還完成研究所學業。那時我的臥房面對著書房,不論是午夜夢迴,還是魚肚泛白,總是看到媽媽挑燈夜讀。讀研究所,在幼小的記憶裡,就是辛苦、卻崇高的偉大工作。直到今天,我才驚覺當年那份深植腦海裡的神聖志業,也開花結果。



畢業五年回顧:博士班時期的三項重要的研究成果 - 手機成癮量表、診斷準則、計算手機使用型態的app,也是現在我被引用前三名的論文。


感謝在這份研究中,貢獻「精緻傳統手工藝」的三位精神科醫師:在台大醫院即受益良多的立人、帛賢、芝林學長。

張立人醫師,是身懷中文系深厚根基的暢銷作家。一同編寫量表、診斷準則,使我如沐所謂信、達、雅。當年一同撰寫計畫時,立人特別為這一系列研究取了一個響亮的名字「MIT study」。此乃一語三關:取自Mind Insight Technology的字首,譯為「心靈、認知、高科技」研究,直指揉合理性與感性的本懷;再者,期許如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世界尖端科技形象;兼採台灣製造(Made In Taiwan),根植本土的愛鄉情懷。

就讀博士班的兩年,因緣際會與林帛賢和江芝林醫師陸續成為鄰居,近水樓台得以一起精雕細琢準則中的每個字句。但更重要的是:遙想在台大親炙兩位學長精神病理和會談技巧教學時猛烈砲火,這些印痕效應讓我對作為論文黃金標準的診斷準則格外有信心。

作研究總是有著缺一不可,卻習以為常的陽光、空氣、水。

開拓這個全新的領域,彷彿創世紀般令人振奮。但我不是上帝,當我說「要有光」的時候,總是祐正迅速又細緻的數據分析,李揚漢教授、曾憲威教授的手機程式設計團隊,給了我滿滿的陽光。

遠在地球另一端哈佛大學博士班,卻始終如在左右手般的弟弟聖軒,讓我自豪擁有最嚴謹的研究設計,和最精準的統計描述。像是光合作用般,源源不絕地給我一刻不可或缺的氧氣。

高中同學凱地,從業界的角度注入全新的視野。把數據交到你手上,彷彿每次到你「招待所」必點的氣泡礦泉水加檸檬片那難忘的口感。淡如泉水的研究,點綴些許檸檬幽香,再激盪著氣泡般的生命力,就化平淡為驚艷。

台灣網路成癮研究的重要前輩,也是我的論文口試委員:陳淑惠教授、柯志鴻醫師、白雅美教授、王智弘教授,給我最寶貴的啟蒙、指導與經驗傳承。特別是站在陳教授網路成癮量表的基礎上,我們的智慧型手機成癮量表,才能呈現出精緻的因素結構,發表不到半年內,就獲得各國學者要求授權翻譯為德、法、葡萄牙、土耳其、印度五國語言版本的高度肯定。

能將「希爾伯特-黃轉換」這項核心技術應用在手機使用記錄,定要向中研院黃鍔院士致敬。親近大師風采,就宛如您震古鑠今的數據分析法,拆解每一層「本質模態函數」,我看到細膩的構思、洗鍊的智慧……到最後剩下的,總是謙和誠懇的提點。大師身教訴說著:謙卑求知,是研究的起點,也是終點。

我的指導教授—郭博昭、楊靜修兩位老師,建議我用中文來撰寫這本博士論文。郭老師說我已經用英文在國際期刊發表了24篇文章,此時不是考驗我英文能力的時刻。如同當我們想親臨音樂家的情懷:一定會想讀貝多芬用母語德文寫下的日記;想看看小提琴巨匠帕格尼尼的義大利文手稿。所以,用自己最熟悉的語言,寫下見解、以及我對不久將來的藍圖與夢想。如果讀者因此能更理解我想表達的隻字片語,請為兩位老師此時許下的祝福與遠見喝采。

跟隨恩師八年來,老師不曾告訴我複雜的學術網絡,只鼓勵我盡到研究的社會責任。於是,初生之犢的我,把學術成果帶進立法院、監察院,以及任何需要幫助的人手上。與老師作學問的點點滴滴,早已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最後,感謝大學室友李卓育醫師,你代表所有研究受試者在我心目中的重要形象。猶記啟蒙之初,你總是無怨無悔地貼上腦波電極,嘗盡各種電生理測量,成為我的第一位受試者。

正如葉慈的詩句:「我把夢鋪在你的腳邊,請你放輕腳步」

而我也瞭解每一筆訊號、資料都得來不易。我知道我該這麼做

「因為你踩的,正是我的夢」